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孙竹篱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评论】第七章 孙竹篱艺术成就——第三节 孙竹篱画论“诗书画融为一体”释义

2016-09-27 17:29:39 来源:孙竹篱中国画研究 第二卷——论道竹篱作者:
A-A+

  孙竹篱画论“诗书画融为一体”,是《竹篱诗文集》中最为深奥和复杂的一部分,怎样解读“诗书画融为一体”,既是认识孙竹篱艺术主张的前提条件,又是评价孙竹篱艺术成就的必要过程。

  笔者将“诗书画融为一体”这一博大的论题,拆解为诗的独立性、书的独立性、画的独立性、诗与书的融合、诗与画的融合、书与画的融合、诗书画融为一体7个部分,进行解读。并且,绘成下图。

  一 诗的独立性

  诗书画三者之中,首先是诗。诗又叫诗歌,属于文学的一种体裁,有其自身的独立性。孙竹篱画论中,也多次谈到诗的独立性。

  “诗之所谓灵魂,不仅是运用在绘画上,更重要的是远自西周已有《诗经》,此乃不政之教,故有言者无罪,闻者足以戒之谓,用以匡君教民之道。因此代代因之,后来应制、取士,无不以诗作为取士之途径。”注1

  “诗在我国古代就以其为治国之道,诗经延及汉魏、六朝、唐宋、明清及至现在,无不以诗之道而教化人民。”注2

  “诗书画为什么首先是诗?诗从古至今得到首先发展,其《诗经》就是。汉唐、宋元、明清,大诗人的著作、版本很多,乃至中外研究的《诗经》著作也大量存在。但是一个个大画家如顾、陆、张、吴、李(思训)等,及后来的诸名家在我国有多少著作?在国外又有多少著作?与《诗经》比,相形之下,相差太远。所以在清末年间提出文人画,致使日本大吃一惊。唐以前的画家多称为画工,故阎立本对子女说:若曹甚勿习也。现在有些理论家妄想否定它,是不公平的。”注3

  “《尚书》云:‘诗言志,歌永言,声依永,律和声。’此千古言诗之妙谛真诠也。”注4

  “绘画本是所有观者的欣赏物,从中可得精神上的舒畅,或得高尚品格的修养。如深邃的意境,欲使观意到其义,在款识中自非如文章的论述解辞,直截了当地阐述明白,这样作也就没有趣味了,也就不会引起观者的思维活动了。画面上的布置必须是艺术的,阐述解辞自不能上画(题画论与技法除外),必题之以诗。”注5

  “既然是诗,就不同于文章的论述,记叙直截了当一目了然。而诗则怒不伤,言者无罪,闻者足以戒,因此有赋、比、兴的文法而创作,此即诗有六艺之称。诗既称艺,必须是耐人寻味之处,所以东坡说,作诗必此诗,定知非诗人。古今诗人无不明此而成名家。”注6

  “题之以诗,画之意,由于观者不仅理解作者内在的含意,这个含意又在画外,不能画中求之。画意也不能以文章的体裁而阐明之,因此必借以诗来引之,使观者能从诗而晓画外之意,此即不可分割的一体。但诗本身是一种特有的高度艺术,诗有诗的规律,作法的独特性、独立性。”注7

  “既然画上题诗,诗自然不是以韵文解释绘画了,也不是‘诗配画’作为配搭的附属品,也不是画赞。诗虽然必须将画外之意给人以启示,但诗更须保持独立性。题画的诗又必须从诗外求之,而耐人寻味。”注8

  二 书的独立性

  诗书画三者之中,其次是书。这里的书指的是书法,而不能理解为书籍。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,已成定论。但是书画同源,孙竹篱画论中,也多次谈到书的独立性。

  “书法就是写字。写字必须有法,法之不同,而优劣自异。书法在我国来说,由于文字的创始而演进为一种书法的艺术。凡是称为艺术的作品、种类,必须有耐人寻味之处。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戏剧、绘画、雕塑、书法等皆是如此。其原因是有形之形、无形之形,由于形而引起人们思维,这就是形象思维。没有形象思维的东西,自不称为艺术。书法称其为艺术,道在于此”。 注9

  “书有实用与艺术的区别,字与书法之别。凡艺术必须耐人寻味。文学、音乐、戏剧、舞蹈、雕塑、绘画、书法等之所以寻味,以其有形象思维。书法亦有形,由字象而转为物象,即无形之象。古之论书者皆以抽象之象评之。”注10

  “由于字是一种艺术,就有各家风格的品评和书法的理论著作大量出现。”注11

  “画中有诗,又何必用书呢?诚然,中国绘画书法自古同源,且不说文字的起源,就以书法本身来说,它是我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最高艺术,甚或高于绘画。因为书(即真、草、隶、篆)是无象之象,亦即抽象之象。如果无象就不能引起人们的思维活动,没有引起思维活动的,也不会称之艺术,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戏剧、电影都是如此。余每观有关书法的评论都以象而比拟之。”注12

  “凡论书者无不以象称之,因此才耐人寻味,才是艺术。”注13

  “书法,书画同源古已言之。且谈书法有象,古人多以形象论书,梁武帝论卫夫人的书法时,说有如插花美女,不饰脂粉,自然典雅。又孙过庭《书谱》所言,都以形象形容之。是物有象,皆能引起人们的思维活动。这思维活动,又与各人的感受不同,而风格各异。”注14

  “书法有‘象’,论书者皆以象评之。”注15

  “书法用笔又因书体之不同而多变化。如真、草、隶、篆有相同处有相异处。又书法由草书者因其性格爱好、修养之不同,各有偏好,而形成了各种风格。如庄严、敦厚、古朴、古拙、刚健、飘逸、秀丽、清新、文雅等等。画如此,书亦如此。”注16

  三 画的独立性

  诗书画三者之中,最后是绘画。绘画是独立的一门艺术,自不待言,孙竹篱亦有论述。

  “初以绘画作为装饰,如图腾、文身、土陶、云纹、回纹、兽纹、龙鸟纹等。后由实用而发展推行教化之工具,象征政教之意义。旌旗、服制、器皿、舟车、壁画等‘意’的概念从此而生,纯装饰的美而发展‘意’。汉以后由政教而发展到宗教。”注17

  “绘画理论、品评、风格、技法、画史等大量著作,留下了不少的宝贵遗产,使我们懂得了中国绘画的特点、派别等。”注18

  “‘六法’之骨法用笔,古今从之。笔即是书法之用笔。‘宋’姜尧章论书总括为四种:即如‘锥画沙’,如、‘折钗股’,如‘屋漏痕’,如‘壁坼之路’。余意以此笔法用之于画,则得笔也。绘画是造形艺术,必须以所表现之物象而采用笔法。各种物象,各有其质,若一味追求笔法,则失其质矣,此未得骨法用笔之法也?作画用笔各有偏好,要之任用各种笔法不失其质,并得其意,此其善用笔者也。岂与泥笔墨蹊径者争工拙哉?”注19

  “用笔有广狭二义。狭指钩线,广指构图,二者兼赅。但画用笔更广于书,纵横变化却非书所能赅之。既要研究书法,也要研究书法之外的画法,方为画家本事。”注20

  “诗与画的关系,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体,又有其独立性,这种特点,就是诗画的各自特点了。”注21

  “怀素语、真卿曰:予常观夏云而作书,以其变化无端也。故继张旭并称草圣。予以其法而用之于画,似无笔墨可寻,实无规矩可拟,及此在绘画上下功夫,亦须在草书上下功夫,乃可得也。”注22

  四 诗与书的融合

  诗与书的融合,古人极少论述。孙竹篱画论中,详细论述了诗与书的融合。

  “因此,书即有形象思维,也自与诗能结为一体了,但它俩又是独立的艺术。”注23

  “且书法又可言志抒情,故放翁在其写草书诗中有这样几句:‘忽然挥扫不自知,风云入怀天借刀。神龙战野昏雾腥。奇鬼摧山太阴黑。此时驱尽胸中愁,槌床大叫狂堕帻。’在此诗中,何等的愁,又何等的恨,把万斛愁绪,注于笔端。放翁正当辽金侵华时期,他的爱国热情,无处发泄,故有神龙野战,奇鬼摧山之句。用草书发于诗,故书法与诗又相契合,诗书画融为一体,非偶然也。”注24

  五 诗与画的融合

  诗与画的融合,古人已有较多论述。孙竹篱画论中,也详细论述了诗与画的融合。

  “所以‘诗中之画,画中有诗’,诗外画外均有比兴。”注25

  “余以前作画,想题数句以补空白,或是装点画面。尝寻诸古人诗句,这当然也可以的,但所画的东西,古诗不一定有,翻遍书籍,终配不上,画上题诗自然难了。这里一个最大的问题是,画之意即作者对事物有感、有兴、有爱,才有意,下笔才有神。题他人诗句,与他人不一定有同感,况且时代不同,修养不同,意自不同,虽借来题画,终如拼盘。皮蛋香肠,各是各的,要画自己的画,要题自己的诗,味虽不浓,或不会有胡马越鸟之差吧!”注26

  “诗言志,画亦言志,故能结合。不但以王维如此,人对事物各有意会,因意的感受之不同,若表于画,体会亦各自不同。作者的感受所生的意,观者未必识之,就必借诗而明之。”注27

  “诗画辨证,画外诗外。但题画的诗又各自独立,既融合又独立。诗不是解说词,也不是诗配画的附庸品;不是画赞,也不是拼盘。画有画外,诗有诗外,以画《小鱼桃花》为例。如画中求之,诗中求之,则无意矣。耐人寻味之处就在于此。通过诗外而理解画外。”注28

  “诗与画有什么关系,且又互相联系,又各自独立。诗决不是为解释画的附庸品,也不是诗配画,必须有诗,但有它的独立性。一幅画上题诗,各有其独立的特点,又有其不可分割联系的特点。画须通过诗才能引出画外的意境,诗的意到画的意,而诗又须通过人的思维了解画的意境。画虽不能言而有言,诗不是画而有画。诗不能直言,要含蓄;画不能画全,留有意。两者各有特点,反复深思画意、诗意,神趣自得矣。”注29

  “诗和绘画的关系又是怎样的?绘画上的题诗,就画面来说,未能表现出来的意境,以诗而含蓄地阐述之,故能融合。但诗又有其特点,他不单是阐述,诗有诗外之境。诗外之境,又与画外之意,密切结合,相得益彰。”注30

  “由画看诗,由诗意画,反复思之,寻味之处就在于此。”注31

  六 书与画的融合

  书与画的融合,古人已有很多论述。孙竹篱画论,也给予了论述。

  “笔墨之功,如书之有骨,其骨其神自与绘画结为一体,况书画同源乎?”注32

  “书画两大艺术在我国与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,两者既分道又相通。”注33

  “在绘画中喜草者运笔如风取其势,喜篆隶者运笔凝重,取其苍古,皆偏好也。余曾阅读陆放翁学书内有一联去:‘老蔓缠松饱霜雪,瘦蛟出海努虚空’之句,实得书法之真谛也。画画必须对物有感,由于各人感不同而笔法自异,以个人而言对物所感随情而变,故不泥之。因此在画梅聊题数句以明拙见:‘古今画梅者多矣,各有所感,各有其意,各有其法,用笔亦异。以‘锥画沙’笔法为之,得其瘦劲之姿;以‘折钗股’笔法为之,得其奔龙走虺之势;以‘屋漏痕’笔法为之,得其苍古之意;以‘壁裂痕’笔法为之,得其诡谲之奇;以‘逸笔’为之,得其清幽之趣。此皆画梅得其真髓也。’故石涛作画不拘于一法,不拘于用笔,此真法也,此真笔也,余永思之。”注34

  “观殷初文字,大小参差间的图画(象形字),以全文为一字,每个字与字之间已具有巧妙的组织相互照应,一气贯通。由此看来书画同源。”注35

  “由于书法本身是一种艺术,能运用到绘画中去,自会引人欣赏笔墨情趣了。题句自然看其书法之功,绘画是通过运笔运墨赋予而成。画中笔墨亦见书法之功,否则平庸浅薄,但书法用笔多种,而绘画的造型更多于书法用笔,归根到底还是基于书法用笔。”注36

  “书之所谓骨气、骨法的用笔,谢赫早已言之。运笔要有气势,要有骨力,无骨气的用笔,不可能做到气韵生动的画,成为艺术作品的美。绘画的造型,有此二者,自可耐人寻味矣。”注37

  “古人论书,既得平正,务求险绝,为画亦然。但得平正,切勿求奇绝也。”注38

  七 诗书画融为一体

  在论述了诗的独立性、书的独立性、画的独立性、诗与书的融合、诗与画的融合、书与画的融合的基础上,孙竹篱论述了诗书画融为一体。

  “诗书画融于一体,‘诗’乃画中的灵魂,‘书’是画的骨气,‘画’是艺术表现。也就是说,作画应以诗的意境,用书法的运笔来作造形的艺术。”注39

  “若非诗书功夫深,无入写意之门,未得蹊径也。”注40

  “字与画似之似也,字与诗不似之似也,同林异条之谓欤?”注41

  “诗书画融于一体,非偶然也。”注42

  “画有感兴,书也有感兴,诗亦如此,彼此既有联系,如天衣无缝,又保持各自特点。例如画藤,多用篆草,得其骨势,欲飞动,纵笔挥毫。如‘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语’的一气呵成。此间又意味有诗意也。所以张书旗先生画紫藤小鸟题诗云:‘万华的的垂珠玑,藤本偏宜任意挥。落笔纵横风雨势,枝头小鸟也惊飞。’这自与落笔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,灵犀一点之通了。因此笔助以功,诗助以意,画乃有神,才是诗书画一体之佳作也。”注43

  “诗书画结合也好,分割也好。好的作品归根到底是感情冲动的表现。注44

  “写意画,写为书,意为诗,皆自感而发。无感情的诗、书、画,是不能引人寻味矣。因此诗书画是中国绘画发展规律而自然形成的,更非某人故意为之。我认为还要发展下去,否定它肯定它,那就在于自己的认识了。我不敢妄加批评,只述一己之见耳!”注45

  “诗是灵魂,书是骨气血液,画是形体。”注46

  “诗书画融为一体,‘诗’是灵魂,‘书’是骨气,‘画’是造形艺术。”注47

  “诗在诗外,书画亦然。或比兴,或喻物,或拟人,或言志,或抒情,方能融为一体。”注48

  “有人问余曰:什么叫中国画?余曰:可否称为‘书情画’。‘书’即书写之意,非‘抒情’之‘抒’,故‘抒’易为‘书’。” 注49

  “水墨画源出老庄。中国画可称为综合艺术,有诗意,有书法,有韵律以及声、色、味之感。”注50

  “我觉得诗书画自清中叶才形成,可以说是正在成长的青年时期,我们应当培育它,发扬它才是。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宝库,怎能如隋侯之珠暗投于人,却按剑而惊呢?”注51

  “自青藤、石涛及扬州诸家延至齐、吴诸画师,无不以诗书画三者熔为一炉,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杰作。这仅存的遗产,宜深研之。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继承着、改革着、发扬着,使中国民族绘画艺术更加灿烂。余志不移,以夜当日,虽老不衰,故在画瓜叶菊一幅画中题了几句以表此意。”注52

  孙竹篱有明确的理论主张和美学精神,诗书画融为一体,作为孙竹篱毕生的艺术追求目标,在1977年终于得以实现,进入了艺术成熟期。“他晚年作画,每画必有诗,诗书画相映生辉,在当代画坛上也不多见。”注53

  2010年8月于西昌

  注1:《竹篱诗文集》,209页。

  注2:《竹篱诗文集》,203页。

  注3:《竹篱诗文集》,238页。

  注4:《竹篱诗文集》,219页。

  注5:《竹篱诗文集》,189页。

  注6:《竹篱诗文集》,190页。

  注7:《竹篱诗文集》,190页。

  注8:《竹篱诗文集》,190页。

  注9:《竹篱诗文集》,191页。

  注10:《竹篱诗文集》,204页。

  注11:《竹篱诗文集》,194页。

  注12:《竹篱诗文集》,206页。

  注13:《竹篱诗文集》,206页。

  注14:《竹篱诗文集》,210页。

  注15:《竹篱诗文集》,212页。

  注16:《竹篱诗文集》,207页。

  注17:《竹篱诗文集》,194页。

  注18:《竹篱诗文集》,194页。

  注19:《竹篱诗文集》,243页。

  注20:《竹篱诗文集》,197页。

  注21:《竹篱诗文集》,190页。

  注22:《竹篱诗文集》,223页。

  注23:《竹篱诗文集》,205页。

  注24:《竹篱诗文集》,210页。

  注25:《竹篱诗文集》,225页。

  注26:《竹篱诗文集》,191页。

  注27:《竹篱诗文集》,203页。

  注28:《竹篱诗文集》,204页。

  注29:《竹篱诗文集》,206页。

  注30:《竹篱诗文集》,209页。

  注31:《竹篱诗文集》,190页。

  注32:《竹篱诗文集》,205页。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孙竹篱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